网站索引: 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新闻 > 正文

中心新闻

柴立元:引导学生“异想天开”

撰稿人:邓桂明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20-08-31

    【名片】柴立元, 1966年9月生,江西万年县人。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从教28载,培养本科生数千名,培养研究生百余名。荣获4项国家科技教学奖、“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

柴立元院士近照

      千里湘江,蜿蜒北上。她是湖南“母亲河”,也是湖南治污“一号重点工程”。
      如果有一个三维的、可视化的平台,把湘江流域的环境、大数据结合起来,站在屏幕上就可看到滚滚湘江重金属污染物怎么来的、怎么传递的、怎么交换的,把污染源切断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告诉我们湘江怎么治,用多少钱治、多长时间能治,那该多好啊!
      这个设想,是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和他的团队新近的一个攻关课题。
      致力于防治重金属污染,为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奋斗不息,柴立元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将其贯穿于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的各个方面,引领学生到学科的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1999年,柴立元以优异成绩从日本访学归来。当时有色金属工业飞速发展,污染问题已日渐凸显。防治重金属污染,保护绿水青山,已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对接重大需求,柴立元领衔组建了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构筑了“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冶金环保专门人才。

柴立元和他构筑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尽管事务繁杂,柴立元对待教学工作总是满腔热情、标新立异。在柴立元看来,大学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全新的教学观,把传统的“桶论”教育模式转换为将学生引到水源边让其学会自己汲水和取水的“引论”。
      在一线做项目时,如果发现典型性的亮点,他会拍照记录,带到课堂与学生们分享。每一次上课他都精心准备,保证课程与时俱进、对接前沿。他允许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看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他总是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捕捉到学生哪怕是偶然显现的某些有价值的创新观念,并及时给予指点,这些话题后来就成为了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柴立元院士指导学生

有一次坐飞机,柴立元看到空中厚实绵软的云彩,灵光一闪:能不能开发一种“白云材料”,表面软和,投进水中,把污染物吸附进来,先膨胀再收缩、过滤?他跟学生们讲了他的“异想天开”。10年后,其中一个学生张理源把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除了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渴望外,柴立元还经常把学生带到艰苦的冶炼厂一线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
      在研发“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时,柴立元带领学生们用彩条布在厂房边搭起了简陋的“实验室”,十几个人同吃同住,轮班守现场,日夜调试。在观察和调节药剂流量时,污酸中的二氧化硫常会逸散出来,弄得人鼻涕直流,咽喉难受。在这样的条件下,柴立元带领学生们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总结调整,毫不畏惧,越战越勇,他鼓励学生,“科研工作,没有不辛苦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总能为国家做出点事来。”
      柴立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现场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为什么能够找到微生物处理方法?因为我们在污染的现场找答案。治理铬渣,我们就在铬渣的污泥中找办法。哪里有毒物,哪里也一定有解毒的线索。”这种哲学中相互共存,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的道理对同学们启发很大,在后来的微生物驯化中,学生们举一反三,获得了很多灵感和探索成果。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塑造他(她)的精神、信仰、理想、气质等。”柴立元认为,环保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吸引人才的事业,能吸引大家的,只有一样东西——理想和信念。2020年6月,柴立元通过中南大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院士线上系列报告会讲述自己的求学与科研历程,鼓励同学们在各个领域秉持爱国、质疑、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彩。报告会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15万人参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

午休时,柴立元和年轻教师一起阅读人文书籍

顶天立地做学问,凝心聚力育人才。”柴立元如是总结自己几十载的从教经历:顶天,就是对接国家需求;立地,就是到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凝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报国情怀;聚力,就是整合各方面资源。

【记者手记】为了冶金环保事业,他真的很拼

  邓桂明

      柴立元院士每天都在忙。教学、科研、行政、服务社会,无论哪一块,都要耗费很多精力。他领衔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研发的系列创新技术推广至全国29个省份的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其中“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实现年处理重金属废水超过1亿立方米。“我们的技术每实施一个工程,就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希望红旗插遍全中国。”柴立元说。
      柴立元没有周末。冶金环保事业需要一批接一批人才。他除了带好核心团队外,还得培养团队负责人,到全国各地开展环保事业。 “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多培养些年轻人,多打造些精品团队,他们能像一支支坦克部队,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在学生们眼里,柴老师的工作永远忙不完,有时候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但永远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学生加油打气。“有这样一位老师做榜样,我们特别有动力。”
      这就是言传身教,这就是教学相长。“柴老师把保护绿水青山的信念播种在我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与功利诱惑时,能看到那束光,指引着我们鼓足干劲去坚守去追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颜旭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柴立元喜欢艾青的这两句诗。英雄浪漫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他也爱看,前不久播的《最美的青春》,看到动情处,他还和爱人相拥而泣。







 
转载必看:本站允许非商业目的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文章出处、并做好本站主页或原文链接。复制本站网页内容和盗用本站图片用于商业用途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