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依托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于1999年学科设置冶金环境工程方向后组建。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团队研究方向定位于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于2012、2013 年相继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8 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21年入选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以团队为核心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及成果转化模式给予赞许与肯定。十年来,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推动了行业绿色转型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突破系列原创性技术,引领冶金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新方向。团队发明基于微生物技术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废水回用率从原有的50%提高到90%以上,实现废水大规模低成本处理;开发含砷物料“源头脱砷-终端固砷”清洁冶炼技术,建成首条无砷污染多金属冶炼生产线,已连续稳定运行十年;创造性发明多金属废酸气液硫化资源化治理工艺与装备,国际上率先实现其清洁回收及危废大幅削减90%以上。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为业内公认先进适用工程技术。系列创新成果在我国有色、钢铁等大型企业应用,实施工程300余项,技术服务近100项,应急北江镉污染等7起重大污染事件;分布于26个省份,覆盖我国铜、铅、锌冶炼产能30%以上,锑70%以上,辐射应用于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处理重金属废水超2亿立方米、安全处置含砷固废约10万吨,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显著。
创立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重金属污染防治铁军。团队牵头组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金属强化冶金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率先改革形成了学科交叉引领,“思政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普专融合”四轮驱动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模式。“冶金环境工程学”入选全国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8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等国家竞赛奖励40余项,团队研究生党支部成为“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教学改革成效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特色人才培养方法获央视频国际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等高等教育权威媒体专访。
打造高层次智库社会服务体系,支撑未来“绿色冶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政策—科技服务—创新平台搭建”智库服务体系,制修订《铝工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等国家、行业环保政策与标准规范40余项;入选应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问题政府间谈判专家组成员,研编国际履约行动计划,支撑我国履行全球汞与POPs减排公约等;开展多维度科普活动,打造2场“科学向党 冶金强国”系列教育部示范微党课,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柴立元院士担任湖南省、长沙市科普形象大使,团队成员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活动中,开展“我的科学梦”“点石成金”系列科普讲座及国家创新平台“开放日”活动,接待中小学生、大学生及社会人士数以万计,视频受众超300万,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团队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四个面向,紧跟国家重大部署,进一步加强加快绿色冶金领域关键瓶颈及颠覆性技术的攻关,提升我国在冶金产业链关键领域高层次创新能力,支撑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及金属资源产业链安全,助力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