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引领,以有特色、高水平为主线,统筹推进学科结构调整和科研管理改革,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顶层设计、稳步推进了新一轮学科结构调整优化。一级学科从68个调整为46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70个、交叉学科9个,撤销原有二级学科10个,初步确立了我校“工医核心学科错位竞争,理学支撑学科厚植基础,人文社会学科精优发展”的学科发展布局。五年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数从4个增加到11个,材料学科跻身世界前1‰。
——以“扶优、扶特、扶需、扶新”为思路,聚焦科技前沿,凝练学科方向,为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储备了人才和力量。学校先后投入1.3亿元,启动“战略先导专项”9项,实施“创新驱动计划”126项,资助中青年人才围绕国家基础理论和实际问题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中有5人成为国家杰青,2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人成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战略先导专项”为基础,广泛深入调研,初步凝炼了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和制造、透明计算和边缘计算、高速列车关键技术与安全运行、精准医疗、深地和村落文化等具有我校特色优势的战略先导重大方向布局,为有效参与一流学科竞争、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以科研管理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支撑,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大幅提升科研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和论文奖励额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不断从体制机制上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大力支持科研团队整合优势,瞄准国家重大课题联合攻关,争取大平台、大项目,取得大成果。五年来,全校国家级创新平台从9个增加到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24个增加到32个,973首席科学家项目从10项增加到19项,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从7项增加到23项。
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
▲ 自主研发了C919着陆系统,并由中南大学控股公司独立生产和供货。
▲ 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用摩擦副在“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承担了几乎所有国产流线型列车外形与头部结构设计及气动性能研究;完成“复兴号”高速列车、城轨列车、机车、出口美国等城轨列车的所有耐撞性试验及评估。
▲ 完成了新疆、青藏、沿海等大风环境下的行车安全研究及工程应用。
▲ 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自密实混凝土(SCC)核心技术体系和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理论体系和成套应用技术,成果运用于京沪、京广等20多条高速铁路3000余公里路程。
▲ 发明的铝电解新型槽控机与低电压电解技术,使我国铝电解节能水平提前达到世界先进指标,在全国超过60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
▲ 发明的难冶钨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和硫磷混酸协同处理白钨矿技术,被称为中国钨冶炼技术的革命,彻底革除了沿袭100多年的离子交换工艺,使我国钨资源保障年限由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
▲ 攻克了重金属废水深度治理与回收、含砷危废安全处置、冶炼污酸资源化利用等重大难题,已推广应用于全国200多家国家大型有色冶炼企业,实现年减排汞、镉、砷、铜等110多吨,回收废汞1200多吨,年回用废水过亿吨。
▲ 培育出中国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10年来“孕育”了4万多名子女。
▲ 建成亚洲首家、全球第二家医用级动物供体培育中心,培育出异种移植“供体猪”,并成功地将“供体猪”的胰岛移植至Ⅰ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成果转化助推湖南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收益“两个70%”政策,以学校成果为核心技术成立了150多家公司,其中上市公司4家。3000多项技术成功转移转化,如 “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转让费高达2.2亿元;向新云网转让“透明计算”相关专利技术,已研究出透明桌面系统等11款透明计算产品,2016年销售额达11亿元。
附属医院年均接诊门诊病人1000万人次,出院病人超过30万人次,临床推广应用医疗新技术300余项,并为200余万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扶贫。成立了湘雅国家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和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在汶川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重要的医疗救援作用。
地方治理研究院、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院、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6个研究机构入选首批CTTI来源智库,在985高校智库指数(MRPA)综合评分中名列第九。